Leche's Lonely Planet
前几天和NPY说租房的事,她和我说话很凶,我自己感觉倒还好,可能就是不自知。而且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:我好像在要求她按照我的想法做,比如和合租人谈判时要如何表述,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等等,我和她说话的语气也有些暴躁,这样不好。两个人相处,要相信对方做为成年人的判断,尊重对方的个人想法。可以建议,但不能过分。

#一些碎碎念的日常#

via Weibo
Onenote的默认搜索是模糊匹配,经常匹配出莫名其妙的东西,而精确搜索需要对搜索的串字符加上英文的双引号。 #方法
使用了flomo和自部署的memos,前者付费,界面UI比较好看,但很多功能都是付费专享,后者免费,但没有一个好用的ios客户端,界面有点难看。最后要选择哪一个,甚是纠结…

via Weibo
最近在研究一些工具,坚持all-in-one思想确实不行,很多工具都只有某个方面好用,组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最重要。

via Weibo
#知识体系 #技巧

https://www.noodlehead.life/build-knowledge-management-system/
很多快速输入的笔记一旦持续更新,很容易变成杂乱无章的低质量记录。于是我摸索出了几种能辅助快速输入的小技巧,仅供参考:
1 关键词命名法。比如我最近开始研究一个新的前端框架NextJS,我就会以NextJS作为关键词命名新笔记,专门记录我对这个框架的想法、学到的新用法、想要探索的新功能等等。
2 按时间戳记录。比如我建了个名为叫「工作」的笔记,每天一旦有新的工作想法,就在笔记最上方插入当前日期,然后开始自由记录。如果一天有多个想法,可以用分割线+当前时间戳划分开。这种感觉很像一个私人的长毛象的thread,但是阅读的观众只有自己。
最近折腾了很多新工具,还有一些还没尝试,找时间写篇文章总结一下
在每段关系中,都必须有人采取一定程度的主动,以确保你们还能见面。我们有理由认为,我们在道义上有责任完成至少 50%的工作。如果我们珍惜别人为我们做的事情,那么我们就应该为我们收到的每一份邀请发出邀请。https://www.raptitude.com/2014/11/a-common-habit-that-costs-friends/
每当有人购买时,“赚钱” Bot会推送消息。(作为对比,沉浸式翻译作者也开发了一个名叫“喜讯”的bot,每当有年会员购买时,就会在群里推送一条截止到当时的当日收入。)
注册了一个服务,每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提到作者的产品时,作者会收到通送,然后前去互动。
故意让每天的任务不要100%完成,留一点,让第二天好开始。
每天早上被各种时间轴吸引时,尝试面对屏幕,什么都不要做,以此来开始一天的工作。
https://mbuffett.com/posts/maintaining-motivation/
🐣不知道在小红书看什么无聊的东西,我耳边一直传来一个很娘很恶心的男声不断在重复:“大家好,我是韩雪…”夹杂着韩雪自己的声音,连续听了有20遍吧大概,感觉我现在很暴躁👋

via Weibo
不要欺骗自己说,公司会照顾每个人。公司的性质决定了,它必须确保缺少任何特定个人的情况下,还能正常运作。对于那些想从公司的工作中获取自我认同的人来说,结局可能是很残酷的。
-- 《我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,我学到了什么》
游泳课上完了,你已掌握自由泳入门
不熟练技能+1

via Weibo
Back to Top